你见过无限充电可循迹电动小车吗?充电一分钟后,可沿着60×80厘米的轨道行驶数圈,余胤翔等三人组成的团队在“三天两夜”中完成课题,靠着这辆小车斩获了TI杯辽宁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兴趣,把原本不同轨迹的他们凝聚到一起。在这个优秀的团队里,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同在电子协会的三个人,因专业贴合、志趣相投,一拍即合参加了此次大赛。余胤翔是在大一时通过“百团大战”了解到电子协会社团,当时就被社团展示出来的各类坦克、小车等深深吸引,更是沉浸在学长口中“辽科大最大规模的科研类社团”中无法自拔,觉得非电子协会不可,后续几人慢慢融入这个大家庭中。三个人都参加过很多类型的比赛,但一直没有机会合作,这次比赛给了他们契机,组成了这个奇妙的团队。
提到比赛过程,三个人侃侃而谈,感受颇多。他们说比赛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上大幅度缩短,从之前的四天三夜变成三天两夜,这期间要完成选题、制作、论文撰写任务。
主办方公布选题后,他们决定选择A类赛题,也就是“无线充电可循迹小车”。三人分工明确,效率极高。擅长硬件部分的闫德明首先确定线圈基本参数,给出方案进行小车的基础搭建,负责软件部分的余胤翔则研究不同芯片的资源,例如代码存在哪里,变量会不会对代码存储空间造成影响等问题。
第二天,小车就呈现初步雏形,大家开始进一步调试。在调试小车的基本功能时,参数需要敲代码反复修改,次数甚至高达几百次。调试中,他们发现大电机虽然快,但续航的重点是电池储能,而大电机的噪声及损耗都不能达到理想状态,于是他们临时更换成小电机测试,结果发现小电机的转速虽然不那么快,但却十分稳定,且耗电少,散发的热效能小以至于能量转化成效率比更高。经过几乎一整夜的调试,最后他们决定临时更换方案,将大电机更换为小电机。
调试过程中,第一次测试的结果是小车只跑了四分之三圈,经过不断调试、优化,小车已经可以行驶到三圈,过程中的最好结果是七圈,当时三人就觉得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就更有了继续调试的动力和信心。
第三天时,大家进行优化并着手整理仿真论文。曹建斌更擅长逻辑分析,于是负责撰写技术报告并制作PPT,但这正是另一个让他们头痛的问题。今年是第一年在线上比赛,大赛要求撰写10页的仿真报告,曹建斌在这方面并没有经验,只能自己找教程从头开始学习,这也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一个外号——“百技曹建斌”,每次参加一个比赛,他都会增加新的“技能点”。指导教师陈志彬说,有一天半夜12点时手机响铃,是三人发来了论文最新版,他看完之后,在凌晨2点与三人打电话沟通修改意见,电话一直持续到凌晨4点,三人又紧接着修正论文,彻夜未眠。最终,论文从只有4000字扩充内容到将近一万字。
他们工作室的地上摆放了被褥和很多生活用品,因为平时调试设备太晚,有时来不及回宿舍,就会在那里将就睡一会,尤其是在比赛期间,休息时间更是少之又少,睡觉只能是忙里偷闲。但可以看出,这个略显杂乱的地方饱含了他们的热爱和理想。
项目总负责人储茂祥老师说,在自己指导过的众多团队中,这三个人组成的团队带给他一些别样的感受。三个人都是电子协会的成员,经过了长期的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除了具备良好的团队基。啾绕渌蟛糠滞哦永此,他们三人尤为刻苦、认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骄傲,经常夜以继日地焊电路板、编写程序,去做实践锻炼,创新创业大楼五楼的工作室总有他们忙碌的身影,能够一直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地做一件事情,是难能可贵的品质,这也正是这次他们可以在短时间的周期内拿下一等奖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这次比赛是线上进行,时间也突然缩短为三天两夜,在这样的不利情况下,大多数指导教师认为他们的选题具有很大难度,能够达到反映证实的效果就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但三个人都想要做得更好,想要在这个时间内将实物调试出来,并对这个方案特别坚持。三个人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最终结果证实了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老师们都对这个团队在作品完善上的坚持和对作品的自信感到感动和欣慰。
参加这次比赛之前,需要经过线上、线下电赛培训课堂、实战化的校内训练选拔赛、冲刺备赛集训等环节。作为中国高校最具影响力的学科性竞赛,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直是电子协会社团成员尽全力参加的一项比赛,用曹建斌的话说:“不参加TI杯,枉为电协人”。
拿下省一等奖,整个团队都沸腾了。高兴之余,对于他们来说,欣喜的地方更在于成绩的取得是这两年来不断努力和坚持下的见证和回报,这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极大的认可和鼓励,也更让他们对电子协会的未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闫德明坦言,这次比赛辽宁赛区的前百分之三才可以获得一等奖,我们拿到了含金量极高的奖项,的确非常开心。我们相信,付出才有收获,拼搏就会成功。(刘小雯 文)